文章来源:亮点解析
发布日期:2025-08-25
作者:超级管理员
成都的秋老虎还没褪尽时,川大附近的老巷子里就多了些背着厚书的年轻人。他们大多是来参加考研集训的——这些散落在蜀地各个角落的集训营,不像北方机构那样总透着股“头悬梁”的紧绷,倒带着点川式的务实:把知识点揉碎了讲,把时间排得扎实却留着喘口气的空隙,连食堂的泡菜都腌得比别处用心些。
四川考研集训,总带着点“接地气的认真”。去年在武侯区待过一家集训营,教学楼是旧厂房改造的,红砖墙刷着“每日一题”的粉笔字,走廊尽头却摆着竹椅和盖碗茶——那是给学生课间“放空”用的。有次凌晨路过自习室,见几个学艺术的姑娘围着画板改设计稿,旁边保温桶里还温着老妈蹄花,说是其中一个人的妈妈从自贡坐高铁送来的。在这里,“卷”是真的卷,凌晨三点的自习室常亮着灯;但“暖”也是真的暖,谁要是感冒了,桌上准会悄摸多袋板蓝根,旁边贴张“多喝热水”的便签,字歪歪扭扭的,没留名字。
讲课的老师也多是“本土派”。教政治的老师,操着带点椒盐普通话的口音,把马原原理编成“摆龙门阵”:“就像成都人喝茶,得先洗茶再冲泡,认识事物也得先透过现象看本质嘛。”讲专业课的老师更有意思。每次串讲知识点都往川菜上靠:“宋词的婉约派和豪放派,就像钟水饺和担担面,一个讲究细腻,一个追求酣畅,各有各的味。”学生记笔记时,常在“意象分析”旁边画个小辣椒,成了独有的“川式笔记暗号”。
集训营的节奏,也跟着蜀地的生活节奏走。早上七点半的晨读不赶早,给足了学生吃碗肥肠粉的时间;午休两小时,足够回宿舍躺会儿,或是去楼下公园听大爷大妈唱段川剧;晚上十点下自习,便利店的阿姨会提前煮好红糖汤圆,说“读书人费脑子,得补补”。有次赶上中秋,机构没搞什么“励志演讲”,反倒请了附近的糖画师傅来,学生们围着看师傅用糖稀画兔子,有人拿着糖画还在背单词,糖汁滴在单词书上,也只是笑着抹一把——在这儿,考研不是件“苦大仇深”的事,更像一场“众人拾柴”的修行,连周遭的烟火气都在帮着攒劲。
也有让人绷不住的时候。十一月冲刺期,有个学数学的男生在走廊哭,说模拟考又没考好。没过十分钟,好几个同学端着热奶茶围过来,有人给他讲错题,有人扯着扯着就聊起“考完研去吃哪家火锅”,最后男生抹着眼泪笑了:“等考上了,我请大家去吃蜀大侠,特辣锅!”这种时候就懂了,四川的考研集训,拼的不只是知识点,更是那份“再难也不钻牛角尖”的韧劲——就像蜀地人遇着事儿常说的“莫慌”,哪怕题难、压力大,吃碗面、喝口茶,跟同学摆两句,第二天照样能坐回书桌前,一笔一划地往目标上靠。
现在偶尔路过那些集训营,还能看见窗边堆着的书,和晾在走廊的蓝白校服。想起去年冬天,有个姑娘在结营时说:“在这儿待了半年,记着的不只是知识点,还有凌晨五点的路灯、食堂阿姨的泡菜、同学递过来的半块面包。”或许这就是蜀地考研集训的特别之处——它没把考研变成一场孤独的跋涉,反倒用烟火气裹着书香气,让每个赶路的人都知道:你不是一个人在走,身后有热茶,身边有同伴,往前一步,就离目标近一步。